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四年來,滬蘇浙皖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大思路、大手筆、大舉措,共同推進落實大戰略。就長三角而言,大家習慣上對三省一市的一些區域、一些地域、一些領域稱之為“大”,而這些“大”恰恰是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所在。細數起來,長三角共有十個“大”。
從區域看
一是“大都市圈”。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共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六個大都市圈,其中上海、南京、杭州都市圈均為跨省域的都市圈。六大都市圈包括了30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占到長三角41座城市數量的近3/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1年,江蘇和安徽兩省政府共同印發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長三角首個、也是全國首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同意的都市圈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提出了第二居所和職住交換計劃等一系列創新性舉措,連續兩年研究制定了《推動南京都市圈建設省際合作重點任務》,省內著力推進寧鎮揚同城化,省外著力推進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以及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的深度合作。
2022年,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政府聯合印發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成為上海與周邊8個城市協作發展的共識性文件,也是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區域的宏偉藍圖。上海大都市圈基本涵蓋了蘇錫常和寧波都市圈,同城效應日益顯現。同時,《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在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獲得通過,而正在編制的《合肥都市圈“十四五”發展規劃》則在考慮吸納銅陵入圈。
二是“大灣區”。提到大灣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其實長三角也有杭州灣大灣區。2018年,浙江全面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計劃,重點是打造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并提出到2022年,灣區經濟總量達到6萬億元以上,初步建成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高地、開放高地、體制創新高地。而同處杭州灣的上海金山,在2020年也提出了“上海灣區”的城市品牌,建設開放創新智慧的活力灣區、綠色低碳清潔的美麗灣區、文明溫馨宜居的幸福灣區。隨著上海“南北轉型”戰略的實施,近期上海金山工業區也正式更名為上海灣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三是“大花園”。這個概念最早由浙江提出,目標是建設成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而對于整個長三角而言,大花園更意味著生態文明的建設扎實有效。長三角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并且開展了諸多引領性的生動實踐。浙江安吉在2021年開展了竹林碳匯收儲交易試點,建立起碳匯生產、交易和購買的“3個平臺、1個閉環”;浙江麗水則剛剛公布了2021年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綜合考評結果,全面反映區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潛力、現狀和實現率。而作為“樣板間”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更是將生態作為特色和亮色、綠色作為本色和底色,并率先編制了全國首個跨區域的近零碳專項規劃。
從地域看
四是“大上海”。在全國的所有城市中,公認的能稱之為“大”的城市鳳毛麟角,而“大上海”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上海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上海2035規劃也明確提出,上海要進一步形成區域合力,引領長三角城市群共同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近四年來,上海從產業、科技、社會民生和功能平臺等方面更加主動地服務長三角,而蘇浙皖也都更加緊密地對接上海、承接溢出。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已經與長三角深度融合,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更加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也正是在包括蘇浙皖在內的兄弟地區的守望相助、全力支援下,大上海保衛戰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五是“大虹橋”。早在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時期,大虹橋的概念就已經出現。此后經過三個階段的演化,形成了今天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成為全國唯一以對外開放引領對內開放的開放樞紐,也是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后,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在滬蘇浙的共同努力下,“一核兩帶”的建設卓有成效,“大商務”“大會展”“大交通”的功能不斷提升,特別是進博會的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持續提升。目前,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特別是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大地原點”,以各地到達虹橋的時間距離為參照,長三角城市群的“坐標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六是“大洋山”。洋山深水港由大洋山港口區和小洋山港口區組成,本身就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經典案例。目前,小洋山港開發建設已經比較成熟,而大洋山區域尚未實質性開發建設。大洋山島海岸線總長16697米(其中基巖10214米),可利用岸線3200米,前沿水深大于20米,10米等深線距岸100~250米,條件更加優越。不僅如此,以大洋山島為節點,滬舟甬綜合性跨海通道的規劃建設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東海大回環”有望加快形成。而對于整個長三角而言,大洋山更意味著大港口、大開放。2021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億標箱,在全球前100大集裝箱港口榜單中,多個長三角港口位列其中。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加速崛起,未來將進一步合力提升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
從領域看
七是“大科學裝置”。長三角是科技創新的高地,擁有上海張江(大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首個科創走廊——G60科創走廊,以及一批國家實驗室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了緊密聯系的科技創新共同體。目前,長三角的研發經費達到5950億元、占全國的30%,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4126家、占全國的26%,科學儀器達到40150臺(套)、占全國的30%。特別是要產生一流的科技創新成果,就必須擁有一流的大科學裝置,而長三角擁有23個大科學裝置,包括上海的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江蘇的神威·太湖之光、長江中下游河口段模擬試驗平臺,安徽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也使得長三角能夠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
八是“大飛機”。航空工業被稱為“制造業的皇冠”,而大飛機的發展程度則直接反映一個國家航空業和工業體系的整體水平。國產大飛機的總裝在上海,但是整個長三角都深度融入了大飛機的產業鏈中。比如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已有近千家企業納入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實現了工業材料領域25家企業、70種產品供應對接,為大飛機裝機設備領域輸送的合格及潛在供應商增幅30%,實現了九城市在大飛機特殊工藝材料領域“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而對于整個長三角而言,大飛機則代表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今天的長三角,產業組織形態、市場組織形態、區域組織形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產業鏈為主的產業生態更加完善,呈現出更多的“不一樣”。
九是“大數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在此基礎上,上海提出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江蘇提出建設數字經濟強省,浙江提出推進數字化改革,安徽提出建設數字江淮,三省一市都在數字化新賽道上奮勇爭先。特別是今年啟動的“東數西算”工程布局了八大樞紐節點,并規劃設立10個數據中心集群,其中長三角樞紐節點規劃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安徽蕪湖2個數據中心集群。在此基礎上,長三角還積極探索數據交易、算力交易等新業態,進一步激發數據的要素屬性。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正在共同打造的長三角數字干線,則有望率先描繪數字長三角的現實模樣。
十是“大通道”。長三角的區域面積達到35.8萬平方公里,與整個德國相當,因而交通體系建設,特別是“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近四年來,長三角的高速鐵路建設不斷加快,杭黃高鐵、商合杭高鐵、滬蘇通鐵路一期、杭紹臺高鐵等建成投用,滬蘇湖高鐵、滬通鐵路二期、寧淮鐵路、合新高鐵等項目加快實施,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6500公里,其中安徽的運營里程達到2329公里,居全國第一。市域鐵路建設實現突破,連云港市域鐵路、杭海城際鐵路等建成投用,上海機場聯絡線、上海嘉閔線、一體化示范區線、滬平鹽城際鐵路、寧馬城際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能夠更好滿足大都市圈內部的日常通勤需求。城市軌道交通跨域連通,繼上海—昆山花橋之后,杭州—紹興之間的城市軌道交通實現連通,南京—揚州、南京—鎮江、合肥—淮南等跨市域城市軌道交通也正在加快建設。
展望未來,長三角一體化大戰略更加充滿期待。三省一市也將在十個“大”上進一步集中發力,展現更大的作為、拓展更大的空間、描繪更大的藍圖。
(作者系華略智庫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