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影響,我國正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專家認為,資金要素保障問題是制約項目實施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發揮部門合力。同時,金融機構要找準定位、創新產品、依法合規,切實加大對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精準聚焦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和復工復產的加快,4月份以來的融資需求缺口正逐漸得到彌補。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2022年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79萬億元,比4月份的9102億元大幅增加近1.8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82萬億元,同比多增3936億元。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是當前宏觀政策發力重點。自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工作以來,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從總體上看,基礎設施領域仍然存在短板,尤其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加大這些領域的信貸支持,可以實現短期刺激經濟增長和長期增強發展后勁。”
以水利基礎設施為例,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曾公開介紹,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資1000億元,可以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崗位49萬。而根據國泰君安的研報,結合各地已披露的水利投資計劃,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水利投資規模將達到5.17萬億元。
“金融機構要聚焦重點領域做好金融服務,配合好水利、水運、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部門和重大項目建設單位,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環境技術經濟分會理事張建紅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要建立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充分利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等平臺,加強互動對接。銀行要加快重大項目貸款審批、放款流程、用信進度,推動項目“應投盡投”“應投早投”。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防控決定了復工復產的程度,疫情防控的效果越好,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也會越好。同時,要通過投融資體制創新,保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調動他們投資的積極性,從而刺激經濟發展。
“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守住合規底線,聚焦有效投資,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機構要全面理解和切實落實國家的政策導向,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例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社會領域和生態環保補短板等,把握住市場機遇,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強化政策引導 發揮市場作用
國務院發布的《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要求,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優化貸款結構,投放更多更長期限貸款;引導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貸款投放、延長貸款期限;鼓勵保險公司等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加大對水利、水運、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在目前形勢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要從經營理念和投資理念上與時俱進,及時調整信貸政策。”邢成認為,由于基礎設施投資時間長、見效慢、回報低,不少商業銀行并不感興趣。當前,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商業銀行應跳出舒適圈,提升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業務能力。而保險公司在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過程中,要符合資金運用的監管和政策要求,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
邢成提醒,在落實好國家政策導向的同時,金融機構要在創新中求發展。無論是業務模式的創新、產品結構的創新、風控措施的創新還是科技賦能,都要求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擴大信貸投放規模的同時,兼顧收益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避免投資失誤和不良資產的增加。
在宗良看來,相關政策還要創造條件,確保項目有合理的經濟效益,更好引導商業銀行等機構參與。
蘇劍認為,在加大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的過程中,要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創新體制機制,打破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同時,還要分析哪些區域和項目能夠對經濟起到刺激作用、能否保障項目收益等。
“要撬動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加大融資支持。發揮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自身優勢,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加大信貸投放。金融機構可通過購買專項債券、PPP模式等,與地方政府、社會資金共同支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張建紅說。
他建議,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強化考核激勵,加大對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國有大行要發揮資金和網點優勢,加大對商業可持續重大項目的信貸投放;中小銀行要立足轄區實際,對有還款能力、切實可行的中小型項目,給予必要信貸支持。要創新還款來源、抵押擔保等產品模式,發揮部門合力做好對重大項目的金融服務。(記者 郭錦輝)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