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投身科幻電影創作,在敘事、美學方面實現突破。一部部優質作品誕生,取得口碑票房雙豐收,與觀眾建立信任,也和中國電影工業化實現雙向推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創造了40.29億元票房,去年暑假,《獨行月球》拿到超31億元票房。前不久,帶有科幻元素的中小成本影片《宇宙探索編輯部》收獲6700萬元票房佳績。近些年,還有《被光抓走的人》《瘋狂的外星人》等不同題材的科幻電影涌現,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壤正在變得肥沃。“中國觀眾能否接受以中國人為主角的科幻電影”,類似的議題不再是焦點,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科幻電影還有多少種可能性。
科幻電影從小眾圈層邁向主流視野。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推出科幻電影周,包括科幻主題展映、戶外放映和主題論壇等內容。6月10日和11日在上海松江舉辦的三場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幻電影創作者、深度參與科幻電影制作的科學家,以及學者、產業專家圍繞中國科幻電影發展路徑、科影融合等話題展開討論。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AIGC等最新技術革新。過去科幻電影中想象的未來正在變成現實,滲透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新技術的到來,將會給科幻電影帶來哪些影響?究竟是被AI取代、控制,還是利用它創造更好的內容,這群科幻電影從業者們聚集在一起,熱切地探討著新技術背景下,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有焦慮但更多是期許。
主題論壇最后,五部題材各異的科幻新片發布海報和物料,中國科幻電影正在從單一類型,向青春成長、家庭冒險、愛情幻想等多個類型融合方向探索。能夠預見的是,未來兩到三年的電影市場上,將會看到類型豐富的科幻電影,滿足不同圈層觀眾的審美需求。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導演董潤年表示,對于科幻電影的前景,他抱有樂觀態度:“科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走向繁榮和蓬勃的象征。當社會的經濟、科技發展,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達到一定程度,科幻文化、科幻電影就會自然地發展起來,與此同時,觀眾需求、創作供給也會相應地發展起來。”
擁抱新技術
今天,在影視創作制作過程中,已經開始有大量的人工智能應用進入。前不久,一段人工智能生成的視頻,令郭帆焦慮了很長時間:一段文字就可以生成整個場景、角色,完全顛覆性的技術已經出現。
從默片到有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電影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鮮明的科技發展烙印,科幻電影更是將科技發展、科技想象與藝術想象、美學探索融合的類型。ChatGPT、Midjourney等新應用和設備不斷出現,令郭帆、陸川等電影導演感到震撼。《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說,他最近在拼命和ChatGPT等AI聊天,“廣結善緣”。
在郭帆看來,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并將會對影視制作帶來革新,目前他的團隊正在對人工智能應用進行分類。在《流浪地球3》創作之前,他們將會花更多時間評估新技術。這些應用是否能在未來轉化成大銀幕上的內容,在傳統發行渠道之外,是否會出現新的載體,這些都是他們要鉆研的新問題。
視效藝術家彼特·貝布過去多年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密切合作,擔任其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的視效總監。此次,由他擔任視效總監的《巨齒鯊2》在上影節期間舉辦發布會,在科幻電影周論壇上,彼特與中國創作者分享了他在科幻大片制作中的經驗。在他看來,科幻電影正處于很好的時代當中,最新的技術比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動態捕捉等都能夠讓電影人用更少的時間盡情地發揮創造力,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擔任《流浪地球》系列、《宇宙探索編輯部》等多部電影的監制,也一直關注年輕電影人的創作動態。在他看來,即便沒有技術策動、科技賦能,電影創作者還是要學會審視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現在年輕觀眾的成長環境和我們這一代人大不相同了,他們是不是還能接受我們的想法?這是非常嚴峻、緊迫的問題。整個世界電影的發展多少昭示出了一點,電影要更新換代,這也留給年輕電影人更多機會。”
情感是核心
隨著科幻電影的影響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創作者正在涌入這一新興賽道,越來越多的創投會上,創作者會有意識地將故事與科幻元素相結合。
不過,郭帆也觀察到,今天的科幻電影創作者當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相比人和情感,他們更關注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我們不要忘掉科幻電影的本質是電影,而電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們的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關系的話,它就變成了科普,如何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郭帆坦言,在創作《流浪地球》的過程中,團隊也走過不少彎路,最開始也將大量精力放在高概念上,“但最終你會發現,走進影院,令你的感動還是情感的連接”。董潤年也認為,“人”始終是創作核心,任何一個文藝作品都是在探討人類情感,“科幻電影是把人類情感置于極端的情境之下,讓我們有超越日常經驗之外的情感體驗,在這個層面上,人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
比如,《星際穿越》中,有一個高維世界和可以對話的書架,這些是高概念,但它聯結的是主人公庫珀和女兒的情感,年輕的父親看見老去的女兒,極致的情感令人動容。在《流浪地球2》的結尾,圖恒宇通過數字技術進入虛擬世界,和女兒再次相見。“我們需要把技術、想象和情感緊緊地綁在一起。”郭帆說,如果一個年輕創作者想講關于黑洞的故事,那就要首先思考它和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是否有關聯,能否找到人的邏輯和情感支撐。
對于今天年輕的科幻電影創作者,彼特表示,一方面要擁抱現有的技術,它可以讓創作者以較小成本達到大制作的水平;另一方面還是得靠自己,“電影的本源不在技術,新的技術沒有辦法創造電影,還是需要人去創造故事”。
科幻基于科學
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高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他們會自然地站在科學邏輯的角度進行幻想,體驗當下、考慮未來。這要求現在的創作要有更嚴謹的科學邏輯。在論壇上,多位嘉賓達成共識:科幻電影是科學和電影融合的產物,科幻電影有必要建立科學顧問團隊,培養一批具有科幻素養的電影人。此前,《流浪地球2》為了保證準確性,聘請了20多位科學顧問。
副研究員崔原豪曾擔任《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他表示,科幻電影的科學邏輯很重要,它的創作一定要建立在現有的科學基礎上,比如《流浪地球》的創作邏輯就是基于現實世界的推演。所以,能否準確呈現科學、科技,也成為科幻電影能否站得住腳的重要因素。科學顧問團隊在專業領域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劇組的標配,越來越受到重視。
張吃魚分享創作《獨行月球》創作經驗時談到,他們遇到的最大難題,就與藝術和科學的平衡有關。“就這部作品來說,最難的是在它不可量化。因為喜劇本身的假定性或者月球故事的假定性非常強,而中國觀眾對科幻電影中的科學依據、科學理論基礎要求非常高。所以影片中有很多橋段,都是在追求喜感和遵循科學原理之間作出取舍。”《獨行月球》拍攝過程中,科學顧問團隊發現劇情里的“地月單向溝通”設定不合理,主創果斷推翻原劇情,通過基于科學基礎的重新計算,為劇情提供了合理化解釋。
通過一部部影片的創制,與科學顧問團隊的密切合作,中國科幻基于本土文化,找到了自己的路徑和聲音,在科幻+災難、科幻+喜劇等復合類型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實際上,中國有著豐富的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龐大的觀眾基數也意味著對多元的情感需求,科幻電影應當發展出更豐富的類型。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從當前太空科技的研究和發展方向,為科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一些創作思路。在不遠的將來,太空旅游、太空移民、星際航行、探索行星與智慧生命,這些遙不可及的人類夢想都可能會變成現實。在火星移民的主題里,可以關注怎么在那里建立一個新的社會,關于地外文明的接觸,對于人類文明的未來還可以有許多想象。在吳季看來,所有科幻作品都應該大開腦洞,只要不違反基本科學原理,這些”腦洞“甚至會帶來新的技術突破,推動未來科技的發展。
產業推動
在科幻電影成為熱詞的當下,產業也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消費科幻電影,但有時候這種消費并未帶來具有建設性的、務實的效果。王紅衛呼吁,“對科幻電影的關注應當更多地落到實處”,更多的導演、公司以及觀眾能支持青年導演拍攝科幻片,讓這一類型真正成長起來。
6月11日,在上海科技影都發布會上,《松江區關于促進上海科技影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規定》發布,在2020年的松江區影視產業扶持政策2.0版本基礎上再次升級,由原本的16條扶持措施拓展至18條,新增“支持影視企業上市”“支持影視新興業態”“鼓勵影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影視產業重點環節的具體扶持措施,并提高部分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部分政策扶持范圍。
擁有豐富影視資源的松江,如今匯聚了7700多家影視企業,影視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發布會現場,上海科技影都影視協拍產業聯盟成立,舉行影視產業知識產權應用與保護(松江)基地揭牌儀式、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啟用暨倉城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進駐啟動儀式、上海科技影都元宇宙創制基地啟動儀式、上海思特奇酒店和上影科創中心高科技制作平臺項目發布,以及一系列上海科技影都項目簽約。未來,這些科技含金量極高的平臺和項目,將為創作者們提供技術支持。
當天論壇結尾,以青春成長為主線的《749局》、以中國航天員為主人公的《群星閃耀時》、家庭冒險題材的《莫莉的冒險》、關注虛擬現實中愛情關系的《我看見兩朵一樣的云》及《明日生存指南》五部科幻電影的項目方代表登臺推介作品,這些項目有的已經完成后期,有的完成拍攝或者處于開發階段,它們共同展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前景。
從內容創意角度來看,王紅衛鼓勵今天的年輕科幻電影人“看得比現實世界更遠一些”。他以科幻影史上的經典《2001太空漫游》為例,這一講述人類和地外文明接觸的故事正是基于人類特殊的想象力,“想象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想象和現實生活毫無關系的東西,這是一種神奇的能力”。在他看來,正是這樣的能力令人類不停往前走,同時也是科幻電影所肩負的天然使命和偉大空間。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