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5160家A股公司公布了2022年年度報告,非標審計意見占比增長至4.55%,收到無法表示意見的公司數量增長至37家,達近五年之最,A股公司年報披露質量似乎有所下降。
2022年是繼2021年新老會計準則實施全部交替完成后的一個重要節點。財政部《關于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切實做好企2022年年報工作的通知》表示,這是全面檢驗新收入、金融工具、租賃準則實施質量的一年。全國財務從業人員從2017年開始學習、改造、復盤和調整,5年適應期后,沒有企業可以再搬出“因為執行新準則造成差異”的便宜借口。2022年年報理應反映新準則下企業財務狀況最真實的一面,并作為后續年份數據合理性和穩定性評估的基點。
監管機構對于2022年年報披露及審查工作也嚴陣以待,針對財務審計風險控制及財務舞弊風險識別問題連發多份指導文件。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財政部2022年9月30日下發的《關于加大審計重點領域關注力度控制審計風險進一步有效識別財務舞弊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提出11個財務舞弊易發高發領域,對于第三方準確評估企業舞弊風險具有高度指導價值,其中提到的重點領域的市場風險水平通過2022年年報數據已可見端倪。在境外業務、商譽、關聯方交易等方面,中國中期(000996.SZ)、安旭生物(688075.SH)、朗源股份(300175.SZ)、ST冠福(002102.SZ)等幾家企業年報異常特征明顯,值得重點關注。
(資料圖)
《通知》指出了貨幣資金、存貨、資產減值、收入、境外業務等11個舞弊易發高發領域,并對審計中的重點應對措施給出詳細指引。除了審計機構需要關注企業舞弊風險外,投資者等外部機構與個人亦不能忽視企業舞弊對于投資決策帶來的風險。為了幫助無法獲取企業內部數據的第三方以公開數據為基礎識別舞弊風險,我們結合德勤舞弊案例庫與舞弊風險大數據建模經驗,梳理出各領域下的重點關注點及以公開數據為基礎的分析規則,以為讀者高效準確識別企業舞弊風險提供新的思路。
A股2022年年報典型異常特征分析
近些年,利用關聯方特別是隱性關聯方實施舞弊的情況愈發普遍。2023年1月1日至4月30日,短短4個月內15家A股公司因財務舞弊被證監會予以行政處罰,其中有8家利用關聯方實施舞弊,顯示該手段應用極為廣泛。此外,利用境外業務虛增利潤、“三高”并購及減值洗澡等手段也是企業實施舞弊的首選方案,2022年年報存在相關異常特征的企業較前兩年明顯增多。
(本文提及的企業案例均在數據上客觀呈現異常特征,但出現該特征的原因是特殊經營環境還是舞弊行為需讀者自行判斷)
1.關聯方相關舞弊風險特征
公司與關聯方交易有助于提高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關聯交易具有復雜性及隱蔽性,很容易被企業利用進行非公允的交易,甚至無商業實質交易,以達到粉飾業績或轉移資產的目的。根據企業是否公開披露關聯關系,關聯方可分為顯性關聯方與隱性關聯方。其中,隱性關聯方隱匿性強、識別復雜度高,對于無權獲取企業內部數據的第三方來說是十分關鍵也是非常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相應的舞弊識別需另辟蹊徑。
①顯性關聯方舞弊風險
顯性關聯方即公司對外披露、承認的關聯方。常見的顯性關聯交易為關聯銷售和關聯采購。如果企業通過關聯交易大規模舞弊,會導致關聯交易額突增或存量占比高,因此從存量與流量角度監測是簡單有效的。
2022年營收中關聯方銷售比例超4成的A股公司有22家,近三年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有8家公司(如融捷股份,002192.SZ)近兩年里70%的營收來自關聯方。關聯采購比例偏高的公司數量同樣呈遞增趨勢,可知A股公司在上下游交易方面對關聯方的依賴程度持續增強。并非所有關聯方交易均有舞弊風險,但從成本收益角度看利用關聯方進行財務舞弊顯然更為便捷。
②隱性關聯方舞弊風險
隱性關聯方是企業未披露但實質上存有關聯關系的主體。蓄意隱瞞關聯方關系、將實質上的關聯交易轉變為形式上的非關聯交易,是企業規避監管約束、操縱利潤或資金輸送的便捷途徑。由于隱性關聯交易隱匿性強、識別難度大,該手段被眾多企業奉為舞弊法寶。識別隱性關聯方最有效的審查手段是直接追蹤資金去向,但這一般是監管機構擁有的權力。當利用公開數據難以識別隱性關聯方時,破解之法唯有回歸本質,將目光從財務端移向業務端。
交易對手成立時間可以從側面評估其是否具備大規模合作的實力,企業如果頻繁與新設公司進行大規模交易或者大量收入來自新設公司,通常具有較高舞弊風險。從下游客戶角度看,2022年存在“成立時間在6年內的前五大客戶”的A股公司有18家,其中隸屬于華電集團(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華電重工(601226.SH)連續三年均存在成立時間在6年內的大客戶,數量分別為4、3、1。上交所也曾在2019年下發問詢函,對該公司營業收入及前五大應收賬款對手方多為關聯方的事項進行了問詢。
相較于下游客戶,與新設供應商進行大規模交易的公司數量略低,2022年存在“成立時間在6年內的前五大供應商”的A股公司有11家。顯然,企業在隱性關聯交易時會優先選擇下游銷售客戶而非上游供應商。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虛增利潤要么虛增營收(開源),要么虛減成本費用(節流)。由于營收虛增無上限、成本虛減有下限,企業更青睞在收入和客戶上做手腳。過往舞弊案例也可證實這一點: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間因財務舞弊被行政處罰的A股公司中,44.64%的企業曾在營業收入方面做手腳,而粉飾營業成本的企業僅有28.37%。
大客戶或大供應商為自然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大概率未具備大規模采購或銷售的能力,再加上上市公司年度交易體量大,一旦出現上市公司過分依賴自然人客戶或自然人供應商,且頻繁與之大規模交易的情況,則舞弊風險通常較高。
在下游客戶方面,近三年平均有24家A股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存在交易規模超過營收千分之一的自然人。國內最具規模的第三方物流運營商之一——中國中期(000996.SZ)近三年的前五大客戶均為自然人,該公司在2023年4月29日壓線披露2022年年報,5月4日收到深交所問詢函,對其“公司前五大客戶均為個人客戶”的事項提出問詢。
在上游供應商方面,前五大供應商中存在交易規模超過營收千分之一的自然人的公司數量遠小于前五大客戶水平,同樣反映出企業優先選擇下游銷售客戶而非上游供應商的決策一貫性。其中,山東省首家農業行業創業板上市企業——朗源股份(300175.SZ)2021年前五大供應商中有4位交易規模超過營收千分之一自然人,引起了深交所的監管及問詢。該公司2022年仍然存在此現象,自然人數量為3位。最終該公司于2023年4月26日因子公司虛增收入、虛計資產等事項被責令改正。
交易對象的規模特征與交易金額相背離是隱性關聯交易的另一顯著特征,交易規模越高,甚至超過交易對象的負荷能力,則該交易存有較高舞弊風險。2022年存在“銷售金額是注冊資本15倍以上的前五大客戶”的A股公司有7家,2020年達到59家。ST冠福(002102.SZ)近三年的前五大客戶中,每年都有4家及以上客戶的銷售金額是注冊資本的30倍有余,這家公司曾在2020年因財務舞弊被行政處罰。
2.境外收入舞弊風險特征
主營業務有境內和境外之分。由于境外業務相較境內業務更容易操縱且審計難度大,通過虛構境外項目、虛增境外業務收入等方式粉飾盈利水平,已成為企業虛增利潤的便捷途徑之一,也是近年監管關注重點。以爾康制藥(股票代碼:300267)為例,其曾在2015、2016年通過虛增境外子公司營收和毛利,累計虛增營收2.73億元、虛增凈利潤2.48億元。
企業大規模虛構境外收入,最直接的財務結果是境外收入占比畸高或大幅增加。2022年A股公司境外收入占比在35%以上為17.15%,60%以上的比例達到7.66%,且近兩年持續增加,可見我國上市公司在拓展境外業務方面加大了力度,然而在出入境受限的三年疫情期間能達到此種增幅,在審計團隊出境受限的情況下顯然境外收入舞弊風險也急劇升高。此外,近三年境外收入占比平均波動幅度為16.61%,2022年有28家A股公司實現了境外收入占比上漲30%以上。
境外業務毛利率異常高是企業虛增境外業務毛利留下的作案痕跡之一,常見特征是顯著高于同業或同期境內水平。2022年有9.20%的A股公司存在毛利率顯著高于同業的境外業務,有將近四分之一的A股公司,其境外業務毛利率存在顯著高于同期境內水平的情況,且兩項均為近三年最高水平,可知境外收入舞弊風險確有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共10家A股公司不止一項境外業務毛利率顯著高于同業,如道通科技(688208.SH)、安旭生物(688075.SH)。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智能診斷服務提供商之一,道通科技2020~2022年分別有3、4、4項境外業務毛利率顯著高于同業,有1、4、4項境外業務毛利率超過同期境內水平10%以上。境外業務的存在雖與其市場定位吻合,但多項業務毛利率連續多年遠超同業或同期境內水平,不免讓人存有疑慮。此外,安旭生物2021~2022連續兩年5項境外業務毛利率不僅全部遠超同業,與同期境內水平相比也都在其10%以上,而該公司曾在2021年被曝臨床數據造假。
3.商譽舞弊風險特征
由于高商譽并購與在建工程是企業資金輸送、利潤操縱的常用途徑與“殼”,其規模、變動及相關會計估計尤為值得關注。近三年內2022年A股公司商譽減值損失指數中位數最高,其中有36家A股公司本期計提了超50%的商譽減值損失,這些企業對子公司的并購商譽在一年內縮水過半。“三高”并購早已是舞弊重災區,高商譽逐年轉化為高額減值準備的公司不在少數,商譽在控股投資中的比例高于40%且累計計提70%以上減值準備的公司共17家,表明企業在最初真金白銀換回的“商業聲譽”超7成已銷聲匿跡?這究竟是拙劣的并購眼光還是早已寫好的劇本,值得玩味。
結語
經過“美顏”的財報猶如數字糖衣,投資者應隨時警惕。對不同類型舞弊手法的識別需對癥下藥,舞弊手段的更新迭代與錯綜復雜決定了破解之法無法一勞永逸,執著的關注研究、多維的信息融合和持續的模型更新方可撥云見日,揭開財務舞弊面紗。
(俞寧子系德勤風馭產品合伙人,竇國瑋系德勤風馭財報智評產品經理,李鑫蕊系德勤風馭財報智評分析師 )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