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行業入冬之際,物管隨之起舞,過去的百花齊放如今變成了貨架上的玲瑯滿目:從恒大物業到第一服務,從藍光嘉寶服務到鄰里樂控股,新近的則是中國奧園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奧園健康,還有曾經祭出上市計劃的富力物業、陽光智博、伯恩物業。
物管行業里的賣家越來越多,買家數來數去,就只剩那么幾個,短短兩年時間,物管行業就從昔日的百家爭鳴,快速進入巨頭爭霸時代,碧桂園旗下的碧桂園服務、萬科旗下的萬物云、雅居樂旗下的雅生活、世茂旗下之世茂服務,以及中字頭的保利物業、中海物業等,成為市場上活躍的頭部玩家。
不過,隨著房地產行業的劇烈震蕩,物管企業之間的收并購正在加速,行業的格局仍未最終確定。
11月5日,萬科正式公告了將分拆萬物云赴港上市的消息。盡管市場對當前這一節點究竟是否為最佳多有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萬物云將透過此次IPO獲得大筆融資,借此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而昔日地產航母合生創展,亦在近期露出了自己希冀稱霸物管行業的野心,盡管該集團吞并恒大物業的計劃擱淺,但最新消息顯示,合生又出現在了奧園服務等公司的潛在買家名單之列。
物管行業最終的戰局如何,目前還難有定論,但從幾家公司當下急于規模擴張的勢頭來看,這些霸主們似乎正在崛起。
小物企邊緣化
地產資金鏈承壓,一直以來被稱為優質資產的物業公司,就頻繁被擺上貨架。從年初的藍光嘉寶服務,到富力地產兩大股東轉手富力物業,再到當代置業轉手第一服務,出售物業換取流動性,成為當前眾多地產公司的選擇。
“雖然近期地產政策已有邊際改善,但經營層面現金流的好轉需要一定時間,而債務償還具有剛性,部分遭遇現金流困境的地產公司或仍將出售旗下物業公司換取現金。”國金證券分析師杜昊旻認為。
新力控股在出現違約情況之后,有消息稱該公司有意將物業版塊出售回血;而近期發布了股權轉讓公告的奧園健康,其大股東中國奧園也屢被市場認為流動性較為緊張。
事實上,物業公司面臨的不只是被“工具人”命運,近期的資本市場對物業股的青睞程度也出現了明顯降低,去年大批物管公司蜂擁而至的火熱景象不復存在,中小型物業公司上市的閘門越來越窄。
第三方研究機構嘉和家業統計顯示,2020年是物企上市的頂峰,共有18家登陸港股;2021年新交表數量快速增長,前9個月新交表企業數量達33家,但目前仍有24家在排隊中,處于歷史最高水平。
同時,2021年,新上市物企上市總用時達190天,為近4年最長時間;另有3家物企二次交表、2家招股書已過期。“物企自2018年開啟的上市最佳窗口期近尾聲。”該機構認為。
不止如此,2020年物企的上市潮給資本市場帶來了重新審視該板塊的機會,大批物企上市后出現估值回調。
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43家典型上市物企的行業估值中位數從30.1倍滑落至17.5倍。即便是行業龍頭的碧桂園服務,年內股價也從最高時的85.20港元跌至如今的54港元左右,市盈率(TTM)約為41倍。
中小型物業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就更加慘淡。以11月5日的股市表現計,融信服務、德信服務、遠洋服務等物業股的成交量不足50萬股;而朗詩綠色生活的成交量甚至不到10萬股,總市值僅13.1億港元,市盈率僅16.57倍。
在如今的資本市場環境下,中小型物企即便上市成功,也面臨著估值持續下降乃至破發的風險。
“小物業管理公司一般都會陷入低估值陷阱。”中信證券研報指出,不少物業管理公司的估值定價實際上在被并購價值之下,同時,在行業發展方面,外拓市場和并購市場的諸多參與者,已經決定了小公司由小變大的概率更低了。
中信證券認為,這樣的境況會使得越來越多物業管理公司尋求對外合作,大公司的并購機會將變多。
頭部玩家浮出水面
在物管行業仍以規模論英雄的階段,對頭部物管公司而言,收并購是從未放松過的任務。
據嘉和家業不完全統計,2021年前9個月,物管行業共發生超60宗收并購事件,其中明確披露金額的交易總額超250億元,遠超2020年全年總額。
規模大增的關鍵因素在于,大型收并購明顯增加,截至目前,已明確披露了金額的收并購事件中,有6宗的交易對價超過10億元。
碧桂園服務是收并購市場不可忽視的角色,上演了最多“大魚吃大魚”的案例。3月下旬起,碧桂園服務先是以約54.32億元的代價,拿下了藍光嘉寶服務全部股權的71.17%;9月下旬,其以不超過100億元的總代價收購富力物業;又以不超過33億元收購彩生活服務核心資產鄰里樂控股。
接連的收購使得碧桂園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6月末,碧桂園服務以6.44億平方米在管面積位列行業之首,有1.3億平方米來自藍光嘉寶服務;而最近拿下的富力物業再2020年末的在管面積約也達到了6940萬平方米。
其他頭部物管企業也在加緊步伐。3月份,雅生活以11.77億元的高價收購了五家環衛企業;世茂服務也先后收購了深圳深兄、無錫市金沙田科技部分股權,拓展城市服務版圖;今年9月末,旭輝永升服務以5819.1萬元的價格拿下了一家環衛服務提供商51%的股權。
10月下旬,世茂服務進行了再融資,合計籌資逾48億港元,加上IPO募資中未被使用的約41億元人民幣,其手中余糧充足。
而此前上市時間表一直成謎的萬物云,也終于于11月5日官宣了分拆上市的計劃。在此之前,萬物云向著平臺化的方向持續邁進,伯恩物業、升龍物業、陽光智博等公司被納入其中。
有趣的是,在市場上可選資產明顯增多的收并購窗口期,買家反而變得更加集中了。
“以前是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都要收并購,現在可能真正的剩下的就是大公司收并購,今年的競爭家數都少了。”一家今年收并購動作頻繁的頭部物企高管表示。
在合生創展收購恒大物業的事件曝光之前,恒大物業的緋聞買家也主要集中于碧桂園服務、萬物云兩大巨頭。在近期的奧園健康出售傳聞中,交易對方的名單也依舊徘徊在碧桂園服務、世茂服務、龍湖智慧服務、保利物業等幾家頭部企業中。
統計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碧桂園服務、雅生活服務、龍湖智慧服務三家企業的收并購宗數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盈利邏輯有待突圍
物管行業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是從2018年開始的,這一年,碧桂園服務登陸香港股市,并走出了一年多時間股價上漲五六倍的大牛行情。
在資本市場看來,物管行業穩定的現金流,以及管理合同的持續增長,是獲得估值的底層邏輯,因此,規模,是物管行業打動投資者的主要因素。
一位地產行業高管總結稱,物管行業目前的業務模式還是很傳統,根本上就是一堆“合同”,這些合同本身沒有太大想象空間,資本市場真正看重的是客戶“流量”,以及未來在這些客戶“流量”身上的深度挖掘的可能性。
目前每家物業企業的盈利邏輯還是沒有變,依然主要來自于基礎物業。但物業費變化不大,人工費大幅上漲,持續拓展基礎物業,就會對企業管理造成壓力,增加成本,原來的利潤水平就會下降。
一家頭部物企高管向第一財經表示,物管企業原本是要通過自身的服務,提升資產、品牌的溢價,讓用戶愿意為了這種優質的服務,付更多的物業費。“但這在今天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消費者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錢來,讓物業公司提供更多的服務。物業管理其實還是處于早期和粗放管理階段。”
據悉,物管費漲價難度非常大,比如一家頭部物管企業,全國再管居住小區超過300個,但2020年成功漲價的小區只有十幾個。比如,上海某濱江豪宅項目的物業費在過去近20年里都保持在5元的水平,如果要提高收費標準則需經過全體業主業主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成本上升帶來的盈利能力下降,項目拓展過程中,各大物業公司仍繞不開價格戰。“現在基礎物業的獲取方式,主要是靠價格優勢,很少量的是通過品牌獲取。”上述高管透露。
中海物業就在2021年中期報告中直陳,其物業管理服務分部毛利率下跌至13.8%的原因之一是“進行市場擴張時面對的價格競爭”。
“物業管理是個微利行業,沒有想象得那么賺錢。”一家中字頭物管企業的高管向第一財經透露,目前很多上市物管企業的利潤,主要靠母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務來支撐。
據悉,在上市物管企業的收入構成中,非業主增值服務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非業主增值服務主要圍繞開發商進行,針對開發、銷售、竣工各個環節提供相關服務,盈利模式比較確定。”東方證券研報顯示。
“這個業務就是地產輸送給物業的,有的企業把車位銷售也放在該板塊里,讓物業賣車位。”某物業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有不少企業把這項作為重要的盈利支撐,往‘非業主增值服務’里裝地產開發的東西。”
中信證券表示,非業主增值服務中有相當規模是對關聯方的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收入占比較高的公司可能需要估值折價。2021年上半年,在中信證券統計的樣本企業中,非業主增值服務的收入占比達到了27.9%。同期,基礎物業服務、業主增值服務收入占比分別為55.3%、16.8%。這也意味著,物管企業對母公司及關聯公司依然十分依賴。
一旦物業公司被收購,脫離了原本母公司體系,就意味著來自母公司的非主業增值服務將終止,物管公司業務將回到最原始而且利潤率不高的基礎服務上。
即便如此,頭部物管公司依然不愿意放棄規模擴張,因為物管公司身上還有一項可挖掘的業務,即針對業主群體的社區增值服務。不過,探索還是要持續進行。某華南物管企業管理層曾表示,“我們這些大公司、大平臺都在做嘗試,這個沒有對或錯,今天還是不能判斷,也只有大的公司才具備這樣的潛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