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對推進碳達峰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并提出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明確既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要求的目標任務。
而在不久前,上海市也發布了《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24項舉措,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上海具有哪些獨特優勢?和國際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未來還需在哪些方面發力?如何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圍繞上述問題,近日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綠色金融6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教授劉明康。
劉明康認為,上海建設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有四大優勢,其中之一就在于上海的國際性。不過,當前上海的綠色金融市場和國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可加強國際合作,吸取國際在減碳減排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強調法規建設、科技合作、透明度建設、市場擴容和風險防控。
上海具有四大優勢
《實施意見》給上海發展綠色金融提出了具體目標,即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創新中心,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實施意見》的亮點在于,將2025年總目標分解為九個方面,更加明確,便于努力實現,也便于衡量評估。
具體而言,這九個方面包括綠色金融市場能級顯著提升、綠色直接融資主平臺作用更凸顯、綠色信貸占比明顯提高、綠色金融產品業務創新更活躍、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更完善、對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支撐更有力、在全球綠色金融合作中角色更重要、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創新中心,形成國際一流綠色金融發展環境等。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意見》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構建完整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包括總目標和基本原則;綠色金融的各經濟主體的責任義務;完善綠色金融信用體系、企業和機構加強相關的信息披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制定和執行等在內的綠色金融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綠色金融發展環境(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養等);強調加強綠色金融開展進程中的風險監管和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等。
而在實現上述目標中,劉明康表示,上海存在四大方面優勢。其中,第一大優勢就是上海的國際性。“作為開放型的中心城市,上海在加強國際合作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另外,劉明康還稱,上海的第二個優勢在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成立。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靠市場手段來實現雙碳目標,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這和國際上絕大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采取的路徑是一樣的,使用碳稅的畢竟還是少數國家。”劉明康說道。
上海的第三大優勢則體現在資本市場方面,無論從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來看,上海都有很好的基礎設施、市場條件和市場經驗;第四個優勢則來自于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上海作為樞紐擁有廣闊的幅地。
未來可從兩個方面發力
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業內普遍認為上海和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差距。“上海的綠色金融市場,特別是現有所依附的資本市場,和國際市場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劉明康說道。
在他看來,在邁向建設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路上,供應鏈是其中重要一環。然而,目前從上海乃至全國來看,供應鏈上所涉及的企業在數據開放開源方面做得仍然不夠。
一方面是由于這些企業數據治理水平尚待提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未成熟。這就導致金融機構在為企業提供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時,容易出現“漂綠”和“染綠”的情況,并沒有扎實的基礎數據和有效的獲取途徑,僅僅依靠相關可行性研究報告來開展,缺乏嚴格的第三方年度核驗。
另外在綠色金融市場服務方面,劉明康提及,國內相關的配套機構和國際差異較大,比如評級機構、審計機構、市場主體等。“在對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跡跟蹤方面,一些機構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上仍有較大差距,信息披露的報告中很少看到量化內容,大部分都是定性表述。”
結合上述差距和《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劉明康建議,未來上海可從國際合作和市場建設兩大方面發力。國際合作方面,上海可吸取國際在減碳減排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強調法規建設、科技合作、透明度建設、市場擴容和風險防控。
市場建設方面,關鍵則在于通過市場手段做到定量準確、確權明確、交易活躍;同時,要重視依法、有效的監管。當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碳排放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匯、固碳和碳普及兩個方面都認真開展第三方專業的核驗,為此,需加快明確相應的分類度量標準和技術路線。
劉明康還強調,金融產品也要做好供應鏈上企業數據的開放開源,通過適配性技術的有效運用,實現數據的精準采集和精準投送,使得金融機構在綠色服務上徹底做到告別“漂綠”和“染綠”;此外,監管也應同步跟上,使得創新效果和可能產生的風險做到可核查、可溯源、可問責。
另外,在市場完善方面,劉明康還表示,不管是碳排放交易市場還是綠電交易市場,都需要一定的衍生品,如期貨市場等,以和現貨市場進行有機聯動。但在這一過程中,需做好對衍生品市場的嚴監管,做好相關風險管控。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