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成為環境保護產業界熱議的話題。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是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生態資源為核心要素,從事生態產品保護、生產、開發、經營、交易等經濟活動的產業集合。
(相關資料圖)
率先提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框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對第一財經表示,清潔空氣、干凈水源、安全土壤,以及碳匯、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都是生態產品,而自然生態系統、政府、社會公眾、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商、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為代表的企業、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產業支撐服務企事業單位等,分別承擔著供給者、需求者及產業服務方等不同角色。
“隨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不斷完善,生態產品第四產業有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王金南認為,當前,在政策上應著力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培育壯大生態產品消費基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并不斷完善產業利益分配體系,建立生態產品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研究單位和專家,相繼成立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研究專家組、生態產品與自然資本聯合實驗室等,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基本原理、實踐基礎、體系框架、價值核算、供給需求、交易機制、產業模式及發展政策體系等初步形成。此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基地等也探索出大量的實踐案例。
在談及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話題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認為,一個新的文明必然伴隨著一個新的產業興起。應推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石產業、富民產業和普惠產業。
白重恩表示,產業是與人類文明形態共同演變的社會分工的產物。一個新的文明必然伴隨著一個新的產業興起。農業支撐了農耕文明,工業支撐了工業文明。當前,人類文明已經步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白重恩分析說,作為一種新興文明形態,生態文明需要什么樣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來支撐,是當前理論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以三次產業分工為主體的傳統經濟體系形成于工業文明時期,主要以人類自身勞動創造為價值源泉,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和人類經濟福祉為價值導向,以高生產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為基本特征。而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自然生態系統為核心價值創造者并將其納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現代生態經濟體系,這一新概念涉及人類價值觀的重塑、生產體系的徹底變革,是對傳統經濟體系的改造和擴充。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產品與自然資本聯合實驗室等機構此前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在產業規模上,我國2019年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總產值92萬億元,2015-2019年五年平均增速為6.9%,與同期GDP增速基本一致;在產業結構上,2019年中國生態產品供給服務(EPV)、調節服務(ERV)和文化服務(ECV)結構比值18:65:17。與2015年相比,供給服務和文化服務作為初級生態產品的占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生態產品市場化程度也有所增加。從生態系統角度看,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是生態產品的最大供給者,分別貢獻了總產值的55%、11%。
在產業關聯上,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地理空間集聚程度呈增加趨勢,且空間分布不均衡,呈現人均GEP西部地區相對較高,而單位面積GEP東部地區相對較高的空間特征。
d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zhjsteel.net.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